武夷山:科技特派员,帮茶农种好茶

武夷山:科技特派员,帮茶农种好茶

6阅读 2023-07-09 03:34 行业

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位于武夷岩茶核心产区,占地1000亩,是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示范点。

茶园实行无化肥无农药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机肥+绿肥(油菜大豆轮作)”种植模式,以绿色发展为中心,依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实现茶园减肥减药、提质增效生产。

△御茶园

图/丁李青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同科技特派员、茶农亲切交流,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武夷山牢记总书记嘱托,融合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农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在科技特派员赋能助力之下,好山好水出好茶,一片绿叶富万家。如今,一棵棵茶树,一个个茶园,铺就了一条广阔的乡村振兴之路。

茶农杨文春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鸟鸣深山,远处云雾缭绕,近处潺潺溪水顺流而下。这里是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武夷岩茶核心产区。6月初,茶山上人头攒动,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漫步在茶园拍照打卡,导游介绍着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到来时的情景。

“小心,别踩到大豆苗了!”行走茶园,茶农杨文春时不时提醒游客,刚被“掐尖”过的茶树,不少又长出嫩绿的新芽,脚下垄间,大豆苗长势正旺。杨文春是武夷山市首席岩茶厂负责人,在茶园的大幅展板照片上,他手拿着斗笠,站在习近平总书记边上,弟妹游平秀站在习近平总书记身后,同样满脸笑容。

“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2021年3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一块醒目的电子屏上,滚动显示着环境实时监测的5项指标,武夷山各大监测点的负氧离子、温度、湿度、PM2.5和PM10一目了然。作为武夷山市首席岩茶厂负责人,杨文春不仅是劳作的一把好手,对茶园的经营管理更是如数家珍。他向记者演示了油菜花掩埋的过程,自信地说,通过“有机肥+绿肥轮作”模式,再也无需施肥施药,消费者也因此能喝到健康茶。

“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茶产业的要求,已经刻在石头上,摆放在茶园里。

沿着平坦整洁的乡村公路,从茶园到茶厂,开着皮卡车,杨文春用了不到10分钟,在村口,他停下车,买了一小兜刚采摘的野生杨梅,看得出来,杨文春人缘不错,时不时有村民热情地过来招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他家茶园后,他成了当地名人。

当时,杨文春正在茶园里翻土。

总书记走过来问:你是科技特派员吗?他说:不是,我是茶农。总书记仔细了解了杨文春一家的生活、收入等情况。杨文春告诉总书记,他家早就超越小康奔富裕了。总书记听了频频点头。

进入杨文春的茶厂,车间入口处,一块黑色栅板上堆满毛茶,4个中年妇女围坐着,每人一把竹椅,正在仔细拣茶,丝毫不理会进出的人,杨文春爱人与弟妹面对面坐着,另外两位是本村妇女。

在车间的另一处,一个工人躺在机器下,半截身子露在外面,这是正在抢修茶叶筛选机。

“燕子窠茶青产量保持稳定,每年毛茶产量达二三十万斤。”杨文春介绍,随着茶叶品质的提升,茶农的收入越来越有保障。未来,茶园将围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的发展目标,加强管理,努力打造健康好喝的武夷茶。

当地不少茶农说,作为生态茶的践行者,杨文春全家6人都吃“茶叶饭”,燕子窠岩茶名气越来越大,刚刚过去的四五月份采茶季,虽遭遇小小的旱情,但他的310亩岩茶品质都还不错。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燕子窠生态茶园后,一个此前默默无名的山场燕子窠,一下子走到了聚光灯下。

武夷山景区内多岩壑峭壁,自古以来茶农多利用岩凹、石隙、石缝,垒石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窝”,“坑”,“涧”,“窠”,“岩”,“峰”,每个山场都有它独特的韵味。

“窠”原意是指昆虫、鸟兽的巢穴,以“窠”定名的山场在地形、环境上与“坑”类似,但“窠”比“坑”小,且山场环境相对多变。

燕子窠,在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岩产区内,九曲溪以北,三仰峰以西。如果你坐过武夷山的九曲漂流,应该会记得,在星村的九曲码头上船后不久,遇到的第一个景点是双乳峰,燕子窠就在双乳峰的背后。

“星村曾经是武夷岩茶的集散地,从天心岩、马头岩、慧苑坑、弥陀岩、竹窠等地生产的武夷茶都经过古茶道挑到星村镇茶市售卖,燕子窠是必经之地。”

燕子窠更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是国家农业可持续示范区示范点,示范的内容主要有三项,第一是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第二项是茶园绿肥套种模式示范,第三项是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

▲悟源涧茶园 图/肖文凤

三位科技特派员

2021年3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教授向总书记介绍了生态茶园的技术特点。

“听说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总书记十分高兴。”总书记特别关心用什么取代化肥和农药。廖红说,冬天,在茶园间种油菜花,然后先把它压青,作为绿肥;夏天,种大豆,为茶树提供大量的氮。

2015年,得益于科技特派员制度,廖红带领团队尝试在茶场套种大豆、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这一尝试得到了大自然的丰厚回馈—茶青产量保持稳定、茶叶品质持续上升。

2017年,南平市获批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这一年,在南平市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廖红团队与燕子窠生态茶园合作,建立1000亩基地,运用这一试验成果。

这种“有机肥+绿肥轮作”模式,有效调节和提升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起到生态防控虫害的作用。廖红介绍:“生态茶园试验解决了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又将农作物改造成‘绿肥’保住了土壤养分,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燕子窠生态茶园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而且给整个茶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带来了启迪。至今,武夷山生态茶园示范面积累计超3万亩,为福建省生态种植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总书记嘱咐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廖红信心满满。团队要把专业知识与产业结合,促进茶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

走在茶园的小道上,廖红告诉习近平总书记:一亩生态茶园释放的二氧化碳,比常规的大量降低释放量。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这种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任省委书记尹力说,福建要多引进农业科技人才,要激励科技人员把功课做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3月22日下午,在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现场,徐茂兴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有长达20年科技特派员经历的徐茂兴,是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派出的科技特派员。1995年,徐茂兴从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分配在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搞科研。2018年底,徐茂兴认识了廖红特派员,基于对茶的共同热爱,2019年3月12日,俩人成立了“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专门促进武夷山绿色生态茶园。

那一天,廖红陪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走到正在翻土的徐茂兴面前。廖红告诉总书记,徐茂兴从2000年就开始担任科技特派员。听后,习近平总书记风趣地说,他当时还是福建省省长。

“我觉得自己很普通,只是一个跟茶打交道的爱茶之人。我们大学茶专业的一些同学,毕业后转行的不少,现在啊,他们说话的口吻都变了,都很羡慕我。”徐茂兴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和徐茂兴聊过后,习近平总书记询问在场的两位茶农,了解他们有多少茶山,年收入多少。听到茶农占永禄说“年收入达30多万”后,总书记十分高兴,连声说,很好!很好!

目前,福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区域内,大力推行生态茶园升级改造,不断提升生态指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目标是,把武夷山的茶园都建成绿色低碳生态茶园。

作为科技特派员,两年多来,田间地头,深山老林,廖红与徐茂兴一道,深入更多茶场,帮助更多茶农建设绿色生态茶园。

2021年12月这一个月内,他们就走访了武夷山刘官寨碧石岩茶区,浆溪村吴三地高山老枞水仙山场及武夷岩茶产业集群,大红袍、流香涧、三仰峰茶区等茶园种植管理情况,为茶园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南平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刘国英,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情况。20多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武夷山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对全市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南平是红茶、乌龙茶、白茶三大茶类的发源地,武夷山的正山小种就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全国六大茶类中南平有四大类。

“不管是‘科特派’工作还是茶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都给予了肯定,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作为一名“科特派”,刘国英表示,他将继续深耕制茶技术,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制茶人员,提高整个行业的制茶水平,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助力茶农增收。

刘国英全家都进入茶行业。作为科技特派员,刘国英的“第一个徒弟”便是自己的亲弟弟,侄子的公司名称为“笃心舟茶”,取自“笃定初心,与茶同舟”之意。闺女在国外学成归来后,于2021年底辞职创业,开发面向年轻人的时尚茶品牌,推广茶文化,年轻人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做茶的传承人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起南平、兴于福建、推向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深入南平调查研究,发现了科技特派员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创新。他亲自总结提炼,在全省推广,如今已经推向全国。

自1999年2月,武夷山市首批22名科技特派员开创了科技下乡之路,历经22年,先后选任1766人次科技特派员赴全市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大批科技特派员“下到基层”,让技术走出象牙塔,让人才走进生产、生活,科技工作者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广大农户特别是武夷山的茶农,直接享受了科技带来的发展实惠。

6月武夷山,茶香漫全城,走进家家户户,入座片刻,醇厚甘鲜的茶汤马上就会递过来。

总书记考察武夷山生态茶园,让茶农深刻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茶园管理生态化,才有真正的绿色健康茶。茶农吴福英说,搞绿色茶园,坑口岩工厂是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茶明显比往年卖得好,市场更大了,渠道更多了,业绩全面提升。

叶福新祖祖辈辈都做茶,是岩茶世家,他有一款马头茶产品叫“不用问”,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在业界,大家都尊称他为“叶大师”。叶福新扩建的4000平方米茶厂正在装修,他说,现在,他“方向更稳了”“全家信心更足了”。他们家7个兄弟姐妹,“哪个坑哪个涧都有茶”,整个家族拧成一股绳,齐心做好茶文章。

一片茶叶,是闽北武夷山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武夷山,茶农讲究传承,一人做茶,整个家族都做茶,“茶二代”“茶三代”屡见不鲜,爷爷辈做茶,父亲辈做茶,茶农自己这一代仍会做茶,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还做茶。

天心岩茶村承武岩茶厂的李健峰今年33岁,依靠种茶,早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说,从爷爷开始,三代人都生活在山里,爷爷那些年很苦,吃不饱穿不暖,茶叶大多“贱卖”,科技特派员助力,茶叶品质上去了,产量销量都好。现在,许多茶农都盖了厂房,有能力自己生产制茶了。他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能把岩茶传统制茶手艺传下去,做一杯干干净净的正岩茶。

据介绍,武夷山建立各类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9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89个,成立了武夷山市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每年列支500万元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项目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考察以来,武夷山成立了武夷山市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出台了《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对全市科特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截至目前,武夷山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产业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其中选任茶产业领域科技特派员88人,服务领域覆盖茶种质资源12人、生态种植19人、生产加工34人、茶衍生品开发4人、市场营销和电商销售9人、茶文化和茶品牌建设10人等环节,实现茶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全覆盖。

2021年,武夷山市茶产业产值120.08亿元,干毛茶产量2.36万吨,产值22.85亿元,茶产业税收1.1亿元,同比增长55.6%。

如今,牢记总书记嘱托,落实总书记要求,以燕子窠为代表的武夷山茶场,纷纷融合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农业,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从种茶到采茶、制茶、品茶,从品牌到销售,茶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用科技赋能品质,以文化提升附加值,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全力做大做强武夷山乡村振兴茶支柱产业。

出品:民生周刊

原文刊载于2023年第14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武夷山:科技特派员,帮茶农种好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喝茶,是对生活最好的投资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